OSI 七层模型介绍
物理层,电平/电磁波频率/编码(调制解调),一定是广播,也没有地址概念,直接传输比特流
数据链路层,以太网,arp,用于分配总线上的控制权(介质访问控制,MAC),有MAC地址,单播/广播/组播其实都是广播,只不过看到和自己有关才处理数据,只能在局域网间通信。从比特流中切分出帧
网络层,IP协议,联通各个局域网,通过路由器作为中继,实现真正的远距离通信。由于数据链路层总是独占介质,省内通信不必占用国际通道,把网络划分开后可以提升拓扑关系较近的通信效率,同时也节约了拓扑关系远的通信资源。使用IP地址+子网掩码,把所有的网络的拓扑关系用二叉树表示,可以实现分布式递归查找去往目标节点的路径。
如上图所示,地址为0.0的节点想与1.0通信,通过地值计算就知道自己的子网里没它,只好发到上级0号地址,0号地址发现自己的子网也没它,继续发往自己的父节点,直到root节点看到自己的子网里有1.0,发给1号节点,1号节点发给1.0号节点,便形成了树内寻路算法。
传输层,TCP/UDP/Socket,联通各个应用,使用端口号。每个程序都想使用网络通信,用端口号区分不同程序,免得不相关的程序监听重要信息,并且正经程序也没必要监听别的程序的流量。另一方面数据跨过很远才传送过来,信息/顺序都乱套了,还常常会丢数据,也要保障可靠。
会话层/表示层/应用层,很多时候没有也不必区分清晰的界限,都是软件控制的,往往不再涉及到最关键的基础设施(比如路由器必须支持IP协议)。只要使用本层协议的两端互相商量好即可,所以这个层面的协议理论上切分为多少层就看软件工程的设计了。对于程序员来说最熟悉的也是这一层,从会话层的socks协议代理上网,到TLS多一层加密,再到HTTP约定信息传输的方式,可以有五花八门的变化。